废都(一)

Sat, May 9th, 2015

凤阳

明中都皇城

晌午饭过后,雨渐渐退了去,我跟妈说,我打算去凤阳逛逛,她说,凤阳有什么好逛的,你一定会失望的。我说是,不过我还是想去,毕竟在它列在我的想去清单里面,去了失望和不去毕竟不能化作等号。

说起来也是邪了门了,我这样一个好好的做网络的理科生,竟会对城市古迹燃起了这么大的兴趣,醉心在宋元明清的历史里。坐在火车上忽然想起十年之前文理分科前的那个下午,在喜欢的女同学面前故作纠结地抛着硬币,煞有其事地称之为人生的抉择,可是不管怎样最后还是决定会选理科,有时候还会有那么一点儿的侥幸,倘若自己当初力排众议选择了文科,现在指不定自己业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界人物了呢。

尽管淮南和凤阳两地离得并不算远,但稀少而又各站停靠的区间班车却无形之间拉长了距离,去怀远的路不晓得走过多少次,却从来没有叉到过去往凤阳的方向。窑河偎在几座山头之间,水面宽阔看不到尽头。 闲来在车上搜索了下窑河的来历,旋而觉得淮南的地名并非缺乏底蕴。

窑河(高塘湖)亦称洛河,古称洛涧。在淮河中游南岸,跨淮南、凤阳、长丰、定远等市县。原系淮河支流窑河河道,由于在上窑附近受地形限制缩窄,以及河口段受黄泛浸入淤高,中游低洼河段遂扩展成湖,河湖一体。南纳洛河、严涧河来水,大部为丘陵区,北流,经上窑闸(1965年建)至怀远县新城口注入淮河。

可能原本就并没有多少期待,所以失望也就无从谈起,想起曾经去过西安大明宫遗址,也不过只是在原先的地理位置上添了个标记而已,并没有多少实体的建筑了,而我也只是幻想坐在紫禁城的中间,能够想起些什么。

只见长安街,不见紫禁城

紫禁城南边正对的大马路上,几个老人走在一起,其中一个看上了电线杆上哪家过期了的红色布条,拽了好几次没能得手,只好做罢,我细想着,若果当初真的立凤阳为京师,那么我们所在的区域应该就是现在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哦,现在是五一,说不定前面还会摆着国父的画像呢。或许在这些人的眼里,凤阳现时与其他的县城并无二致,只是多了几道搬不走挪不动的城垣而已,又或许当他们走在这条路上,会想起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还算完整的紫禁城呢。

继续往前走着,乌灰的云彩已经褪去了大半,露出毫无遮拦的颜色,初见的阳光竟开始灼热,照着我侧脸,顺着水泥路往前,那条窄的几乎没多少车流的道路旁边标着三个字,「长安街」。

跨过街,水泥路反而变成了铺着些许石子的土路,一夜的大雨过后仍可以闻到清新的泥土味,或许这又算作是一种补偿,凤阳现在的城市规划竟颇有点当初梁陈方案的意思,主城以坐落在皇城东南面的鼓楼为中心,中间是荒废着的空荡荡的皇城遗址,而西边则是新的凤阳县府所在,未来可能将会成为新的城市中心。至少在我这个并不算专业的城市规划爱好者看来,这样的布局还算是很有良心的。

再往前走,一座城楼终于揭开面纱,低矮、衰朽,但又显得惊艳,我在心中默念,明中都承天门遗址,承天门啊,承天门,这可是如今天安门的雏形,尽管是在这黄金的出游时节,也并没有多少人,城门前的左右两边的中年男女各自无精打采地摆着饮料摊,上面只有几种冰红茶冰绿茶然后便是矿泉水,没有我爱喝的。偶尔几个操着南方口音的自驾游客经过我身边,眼神里油生敬意,也许他们是真正懂得旅行的人吧,我说。

没有护城河,也没金水桥,只有踩在脚下松软的泥土,有些地方还淤着一汪雨水,没有围墙,更没有人收门票,只是城门西边的方向有个「凤阳县某某景观公司」的招牌,门口拴着条土狗,不得靠近。大概是这边的政府又在打算做旅游开发,西面的城墙上已经用青砖修补完好,但看起来却有点青黄不接,一眼便能分清,听闻早些年已经重建过一次,不仅风格上毫无气势可言,更在建成不久便因大雨垮塌,反之经历了六个半世纪的老城垣却岿然不动。走在老城的城门里,我惊叹着这城每一处的巧夺天工匠心独运,一点也不担心它会飞沙走砾,更不会有坍塌的疑虑,尽管城门内的墙壁已经伤痕累累,尽管原因业已经不得而知。

老城的门口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除却这个碑牌,再没有半点信息,又也许就因为这个碑牌,地方政府才不敢轻举妄动。城墙之上没有城楼,兴许过去有,兴许将来也可能会重修上。几个小年轻在嬉戏,他们站在城墙上,像极了大话西游里最后的那一段,顺着他们的方向,我也找到了登上城墙的小路,路边散落着大量规整的石砖块,我用尽双手力气才勉强搬动,是从城墙上拆下来的,还是即将用来修补的,无从考证。残存的这城楼,仍旧有好几个篮球场那么大,墙体修复得还算精致,墙砖的缝隙里还倔强地生长着几株迟暮的油菜花,北望过去一览无余,万岁山仍在那里,曾经偌大的紫禁城里却只剩下田地而已。

山围故国,洪武初年的濠州,龙兴之地,歌舞升平,能工巧匠,四海云集,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所谓众志成城,大抵如此。然则而后的六百五十年,被废弃、被遗忘、被践踏、被毁灭,方才剩下这未被蚕食完的孤城。

  •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下诏罢中都役作。
  •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诏将中都部分宫殿拆毁,用于修建龙兴寺。
  • 天顺三年(1459年)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处建筑500余间,用于重建龙兴寺。
  • 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攻陷凤阳,焚皇陵。
  • 乾隆二十年(1755年)拆中都外城九门和包砖的两段城墙,以及中都钟楼,剥砖营建凤阳府城(明中都皇城)。
  • 咸丰年间,凤阳府城西南隅多折裂,女墙间有倒塌,城楼全部坍毁无存。
  • 抗日战争时期,伪安徽省政府拆除凤阳府城内县衙、民居建筑。
  • 1950至1952年,华东军区拟用凤阳府城作为战犯监狱,拆除城内的城隍庙等剩余建筑。
  • 1958年拆宫城东华门南北侧城墙各一段,取砖建土高炉炼钢,并拆除外金水桥。
  • 1963年安徽省政府公布明皇城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 1966年初,驻凤阳「四清」工作组发动凤阳居民拆除皇城城墙,取砖修井筑坝。
  • 1968年凤阳县成立拆城领导小组,开始大规模拆城卖砖。至1970年,已拆除皇城东城墙全段、北城墙全段、午门两翼及南城墙东段,并拆除皇城文华殿基址、内金水河进出水涵洞及砖闸、圜丘遗址、大社稷坛遗址,平毁禁垣承天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基址。
  • 1974年拆毁东华门城台、玄武门城台、内金水桥、东北角楼、东南角楼和西北角楼,夷平明中都钟楼遗址。明中都宫城仅余午门城台、南城墙西段、西华门、西城墙和西南角楼未全部拆毁,但也被拆除一部分,外包城砖亦被剥取一空。
  • 1981年拆毁会同馆及凤阳府署遗址。
  • 1982年明中都皇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闻这明中都古城将与西安南京开封等地的城墙一起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略感欣慰,若能真的成功,定能对古城的保护有所帮助,但又心存疑虑,若申遗仅是为了政绩或是为了发展旅游业,或称为当地少数人的摇钱树,那必然是我不想见到的。有时候会叹息,这古城命运多舛,有时候又会咒骂,那浩劫涂炭文明,

想想也是罢了,与其做怀恨过去的哀痛者,不如做珍惜当下的幸福者,我会庆幸决策者们并没有在原地复建而是保留着那废墟,如同在合肥的环城高坡上一样,我还是有地方去缅怀去祭奠,对于后来的人们来说,那段荣光是历史,那段疯狂亦是历史。历史便是这个样子,给我一些,不给一些。

#连载 #行记

@02:50:46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