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宣城漫游记

共计 3387 字,预计阅读 12 分钟
Authors

宣城市博物馆

前记

初夏的季节,合肥站台还笼罩在靛蓝色晨雾中。我攥着30.5元的绿色车票踏上K8521次列车,车轮与铁轨撞击出规律的「咔嗒」声,像是为这场初夏之旅敲击的鼓点。绿皮车特有的推拉窗涌进湿润的风,窗外掠过成片的油菜花田,金黄花海与皖南白墙黛瓦的村落交替闪现。经过4小时23分钟的慢摇,宣城站的青灰色站台逐渐清晰——这座能停靠动车组却保留着八十年代站房轮廓的小站,宛如时空交错的隐喻。


宣城市博物馆

宣城市博物馆

宣城市博物馆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宛陵湖畔,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馆于2017年建成开放,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以「千年古郡 人文宣城」为主题,通过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展现宣城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馆藏文物6544件/套,包含商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汉唐铜镜等特色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件,如东晋青釉羊、商代兽面云纹铜铙、西晋青釉人物鸟兽堆塑罐和汉代「丹阳」铭鸟兽纹铜镜均为镇馆之宝。展览分四层布局:一层为临时展厅,二至三层为历史主题陈列,四层则聚焦文房四宝和皖南民俗。博物馆还提供免费讲解、AR导览、研学活动等便民服务,并定期举办特展和文化体验,成为市民和游客了解宣城的重要窗口

出站后沿张果路向南,空气中漂浮着樟树花的清甜。经过改造的老城区里,新中式建筑与上世纪供销社旧址比邻而立,奶茶店飘出的芋泥香气与街角煤炉烧饼的焦香交织成独特的地域嗅觉记忆。在水阳江南大道与响山路交叉口,银灰色蝶形建筑群突然撞入视野——宣城市博物馆与城市规划馆这对「文化双子星」,正以流线型外观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博物馆大厅的巨型铜雕《宣城揽胜图》令人屏息,这件以清代张宗苍画作为蓝本的艺术品,用锻铜工艺再现了「九街十八巷」的古城肌理。在AR眼镜的加持下,指尖轻触玻璃展柜,东晋青釉羊的3D影像便跃然而出:这只1986年出土于狮子冲墓葬的瓷羊,釉色青翠欲滴,羊首微昂似在眺望千年后的宛陵湖,脖颈处的褐斑如同凝固的时间密码。当站在商代兽面云纹铜铙前,37.7厘米高的青铜器表面,饕餮纹在射灯下流转着幽光,耳畔仿佛响起三千年前祭祀的庄严钟鸣。

宣城市博物馆

宣城市博物馆给我最大的震撼,并不是什么镇馆之宝,而且它隔壁的城市规划馆,里面一面墙大概有1000平米的屏幕,只展示一张图片,不知道这样的耗电量一天可以供多少居民使用。四楼《文房瑰宝》展厅堪称一场感官盛宴:泾县宣纸制作长卷前,通过触控屏可体验「捞纸」工艺的力道掌控;在徽墨展区,AR技术还原了「十万杵」捶打墨团的震撼场景,空气里甚至模拟出松烟墨的独特焦香。最令人称妙的是「吾土吾情」展区,1:1复刻的清代宣城街巷中,虚拟掌柜会用地道方言招呼游客品尝「水阳三宝」,数字技术让民俗文化焕发新生。

水阳江南大道

水阳江南大道

水阳江路与响山路的交口,是一棵郁郁葱葱的树,下面的红绿灯与他十分相衬,有一股Instagram的风。

宣城市气象局

宣城市气象局

穿过响山路,气象局的灰白色建筑在竹林掩映中若隐若现。这座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的现代建筑,入口处的28级台阶暗合二十八星宿,两侧松竹构成《芥子园画谱》般的构图。透过钢架玻璃幕墙,可见大厅内悬挂的巨型铜制日晷,金属指针在正午阳光下投射出精确的时令刻度。工作人员介绍,楼顶的相控阵雷达能对直径400公里范围内的云团进行毫米级扫描,科技利剑与园林意趣在此完美交融

龙首路

龙首路

午后沿龙首路漫步,这条得名于明代龙首塔的古道,如今铺着透水沥青与青石板拼花路面。在1937年日军轰炸中幸存的百年香樟,树干弹痕处已生出新绿。鳌峰公园入口处的「赤壁丹霞」景区,朱砂色岩壁与玻璃观景台形成强烈视觉冲击,而藏在竹林深处的正学书院遗址,石础上的祥云浮雕仍诉说着明代理学盛况。

鳌峰公园

鳌峰公园

鳌峰公园坐落于安徽省宣城市区鳌峰中路南侧,东临宛溪河,是宣城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公园。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唐时期,因形似巨鳌负山而得名,曾是府学文庙所在地,拥有龙首塔、文昌台、正学书院等古迹。1937年遭日军轰炸,古建尽毁,仅存龙首塔,后在1998年借助日本友好城市川之江市资助重建开放。公园以自然与人文交融为特色,保留龙首塔(七层砖塔,明隆庆年间建)、鳌峰赤壁(朱砂崖壁,古宣城十景之一)等历史遗迹,并新增拥军文化设施和临河景观带。2010年结合宛溪河治理完成绿化升级,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园内曲桥、亭榭与古树相映,樱花林与人工湖点缀其间,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功能,展现了宣城千年文脉的传承与新生。

鳌峰公园便在龙首路上,旁边的河水已经快漫上堤岸,龙首塔在青山碧水中,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

三子面馆

三子面馆

宣城三子面馆是当地小菜面的代表老店,被誉为「宣城小菜面的开山鼻祖」,最初位于康乐山庄,现原址仍保留门店经营,同时原老板已迁新址继续营业。面馆以手工擀制的劲道面条为基底,搭配自助式浇头为特色,提供虾子酱、红椒丝炒干子、红烧小餐条、烂腌菜烧老豆腐等20余种现制小菜,顾客可免费无限量添加。其招牌虾子酱采用野生小虾米与黄豆酱烹制,红椒丝炒干子选用水阳或狸桥特产豆干,臭干子则以荷叶香卤水发酵,极具地方风味。虽经历老板更替,但菜品丰富度和口感仍受认可,日常食客络绎不绝,甚至吸引外地游客专程打卡,成为宣城早餐文化中「小菜自由」的烟火气缩影

三子面馆是我下火车时便在大众点评首页看到推荐的面馆,中午从博物馆一路穿过一座城市走过来,恰好在2点歇业前吃上,但是即使这样也没有觉得味道独特,有些普通,且价格有些贵。

广教寺

广教寺

宣城广教寺双塔位于敬亭山南麓,是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的仿木楼阁式砖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双塔东西对峙,相距26.9米,高约17米,均为七层方形结构,沿袭唐代四方形平面风格,但细节如柱、枋、斗拱等体现了宋代建筑特征,是全国现存唯一兼具唐宋风格的宋塔孤例。塔身以佛像砖砌筑,每层设腰檐平座,底层三面开门(东塔缺东门,西塔缺西门),檐角飞翘,斗拱精巧,墙面饰有宝相花和佛像浮雕。双塔内原存北宋苏轼手书《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石刻,现存部分仍可辨识。广教寺始建于唐代,曾为江南四大名刹之一,1937年毁于战火,仅存双塔,2006年复建后部分恢复寺院功能。如今,双塔虽残损无顶,但保留了北宋原貌,并依托遗址展示工程,通过3D打印等技术复原历史场景,成为感受唐宋建筑艺术与佛教文化交融的珍贵遗存。

广教寺双塔遗址位于敬亭山的山脚下,上山的必经之路上,当下只是存在一些遗址,可能是因为毁于日本侵华战火,所以并没有原址复建,而是在不远处的地方重新新建了新的寺院。敬亭山脚的广教寺遗址区,北宋双塔如同两位沉默的时光守护者。东塔二层壁龛内,苏轼题写的《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残碑,字迹在苔痕侵蚀中愈发苍劲。考古学家用光谱分析发现,塔砖中的糯米浆掺入了本地特有的澄心堂纸浆,这种「以文固筑」的工艺让砖体历经千年仍严丝合缝。遗址馆的全息投影重现了1937年前的寺院盛景:暮鼓声中,僧人们正用敬亭绿雪茶书写《华严经》,茶香与墨香交织成独特的精神图腾。

敬亭山

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北郊,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主峰翠云峰海拔324.1米,因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被誉为「江南诗山」。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原名昭亭山,西晋避司马昭名讳更名,现存广教寺双塔(北宋仿唐砖塔孤例)、古昭亭坊(明崇祯年建)、虎窥泉(唐代古井)等历史遗迹,以及抗战纪念碑、摩崖石刻「风壑云泉」等文化景观。景区以「诗、佛、茶」为特色,春日杜鹃花海绚烂,绿雪茶园飘香千年,兼具自然灵韵与人文底蕴。门票实行一票制,​旺季(非7月、12月)50元/人,淡季30元/人,宣城市民凭身份证免费入园(独立景点需另购联票)。开放时间为8:00-17:30,游客可在此登高怀古、品茗赏花,感受李白与谢朓笔下的诗意山水

虽然敬亭山只有300多米,但已然走了一天两万多步的路,再爬山多少有些吃不消,有一段路几乎要手脚并用了,但好在最终还是登顶了,可以鸟瞰整座小城。午后三时的登山堪称意志考验。石阶在香枫与马尾松的夹道中蜿蜒,明代古昭亭坊的「风壑云泉」石刻被苔藓染成翡翠色。半山腰的抗战纪念碑前,AR扫描可唤醒历史场景——1939年新四军战士在此阻击日军,弹道轨迹与今人登山路线神奇重叠。当终于瘫坐在「云齐阁」观景台,整座宣城在眼前铺展:宛溪河如青绸穿过城市,龙首塔的飞檐划破云层,现代楼宇的玻璃幕墙折射着七彩光斑。

敬亭山

下山的时候,夕阳照在丛林里的光线格外好看。

敬亭山

云朵与树叶交织的轮廓也十分有童话感。

敬亭山

下山的路上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小可爱。

敬亭山

骤雨突至时,我正在拍摄一株唐代古梅。雨滴在荷叶状智能导览牌上敲击出清越声响,这种采用光伏发电的设施,与山脚的智慧气象站构成生态保护闭环。浑身湿透跑进「太白独坐」茶室,捧着AI推荐的「敬亭绿雪+宣城魁针」拼配茶,看窗外云瀑奔涌,恍惚与千年前的李白共享着同个时空切片。

敬亭山

被大雨浇了个透心凉,但也没有什么大碍,愉快的踏上返程。

后记

返程列车启动时,暮色中的宣城正切换成星海模式。这座把博物馆建在科技馆旁、让气象局成为美学地标、用数字技术激活古塔的小城,正在书写独特的现代化脚本。当AR眼镜记录下最后一帧「丹阳」铜镜的反光,我突然领悟:真正的文旅融合,从不是简单的古今叠加,而是让青铜器纹路里长出芯片,在古诗韵脚处绽放数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