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鲤城漫游记

Authors

序:出走的决心

过去一年中无数次的在携程刷着飞往全国的特价机票,想去南充看阆中古城、想去大同、太原、运城看三晋瑰宝,想去潮汕揭看海吃小吃,但大多都是基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再等一等吧,忙完这一阵子吧。我在很久之前便想去泉州看一看,一来泉州算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里名副其实的古城,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丝首港”;二来作为周雨彤小姐的忠实拥趸,在去年看完了电视剧《春色寄情人》后,的确让我又加深了对这座古城的神往。

终于在周一醒来之后,看到去往泉州的机票只要200元,下定了出走的决心,明天出发。


Day 1:借问众神明

泉州晋江机场

机场与交通

值机时我特意选了一个靠左侧窗户的座位,目的便是希望能在即将落地的瞬间鸟瞰一下台湾海峡,但我似乎没有考虑到泉州晋江机场是一个军民两用机场,到达泉州上空20分钟之前乘务员就让所有人关闭遮光板,虽然此前在去南宁吴圩机场时也有过类似经历,但泉州执行的还是相对严格一些。

合肥到泉州的航班只有一小时左右,航站楼并不大,出了几场便是公交站,这次旅行我将其定义为一场随心的漫步,本着能搭乘公共交通坚决不打车的原则,好在晋江机场是一个极其方便的交通枢纽,恰好在泉州晋江和石狮中间,到每个地方都不远,泉州的公交车虽然是无人售票,但也仅仅是没有售票员罢了,投币刷码之前要告诉驾驶员目的地,输入对应的票价才可支付。我住的酒店位于泉州古城南边,坐K602路便可以一车到,不过是和妈妈打了个电话的功夫,便到站了。

一个人旅行的好处是可以对吃和住并不是那么讲究,住的是一家泉州本地的连锁酒店,虽然便宜很干净,空间也很大。 放下行李,我便背起了相机,开始了一天的游荡。

天后宫

天后宫与古榕巷

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的博物馆,这里汇聚着中外的各种宗教,离我最近的便是天后宫,从酒店向西北步行约三四百米即是这天后路1号,这里是海内外现存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妈祖庙之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当作工厂使用,因此躲过被摧毁的命运。其建筑群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布局,主体包括山门、戏台、天后殿、寝殿等,融合闽南传统燕尾脊、剪瓷雕等工艺,斗拱飞檐错落有致,展现了宋元至明清的建筑美学演变。历史上,因官方推崇与海洋贸易发展,妈祖从地方神祇升格为“天后”,此处也成为国家祭祀海神的重要场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点,它见证了妈祖信仰随泉州港繁荣远播台港澳及东南亚的过程,至今仍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纽带,台湾多数妈祖庙皆由此分灵。

我是第一次感受到闽台的妈祖文化,自然是很虔诚的拜了,自打转运珠事件之后,这两年算是拜了不少佛,九华山的、合肥的、扬州的、芜湖的、长沙的,拜完妈祖后很多人还会向周处除三害中那样把签丢在地上,我不懂得这些规矩礼仪,自然没有贸然掷签。

从天后宫出来,穿过伍堡社区,沿着笋浯溪岸边走着,并不宽阔的一条护城河,河水不算干净,却十分规整,像极了东京的那些溪川。正是下午孩子们上学的点,社区里面格外嬉闹,在一条条巷子中穿梭来去,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和烟火气。

在新路埕的一家小店吃了一份中午饭,牛肉汤配米饭,可惜这里的牛肉汤只有牛肉。古城里到处都是历史遗址,拐个弯便是南外宗正司遗址,再往前是古榕巷,听名字就能感觉到古色古香,往北望去恰好可以看到开元寺的东塔,人们骑着电瓶车和自行车在巷子里穿行,是历史与现代理想与生活的碰撞。

开元寺

西街与开元寺

沿着古榕巷往北,人流开始密集起来,巷子的尽头开始出现一些青旅和民宿,以及各式各样的簪花写真馆,便是到了西街附近,象峰巷里熙熙攘攘,每个人都端着手机,对着莫名其妙的景点拍照。跟随人流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开元寺的门前,每一个来泉州的人应该会来这里。

泉州开元寺位于鲤城区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建筑群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中轴线布局包含紫云屏、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尤以两座宋代石塔——镇国塔(东塔)和仁寿塔(西塔)闻名,塔身雕刻精美,为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寺内大雄宝殿的24尊飞天乐伎木雕、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以及元代印度教石柱等,融合多元宗教艺术,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该寺于2021年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核心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算是旅游淡季,但开元寺的香火依然是整个泉州最旺的,经过天王殿,大雄宝殿便开门见山,匾额上用正体楷书浑厚得书写「桑莲法界」四个大字,开元寺传说是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而在寺中尚有一座与寺庙同寿的1300余年的桑莲树。

东西二塔分列在寺院的两端,尤其以东塔附近游客最多,不久前的《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场地中,开元寺双塔是为数不多的山西以外的取景地之一,四周是聚集着付费拍照的摄影师与文旅自媒体的团队,好不热闹。

承天寺

钟楼与承天寺

西街向东的尽头,也就是东西街与中山路的交口便是钟楼,当下十字路口放着一个闽南海港特色的钟楼,我相信在过去的这些年想必并不是这样的形态,只是政府为了便捷交通的权宜之计。但仍旧有不少游客在此打卡留念,商业化的西街定是无法吸引我驻足,右拐沿着中山路向南,中山路的两侧是南方特色的骑楼式建筑,上面富有时态特色的门头依稀可见,化工钢笔工业社、大上海理发厅,仍旧可以想象民国时期这里的繁华。

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右拐,是泉州侨批馆,倘若不是仔细很容易错过,作为一个北方人,对侨批这个词觉得格外陌生,大约是南洋风格的建筑,里面陈列着各色各样的华侨回哺祖国的光荣事迹,几个年轻人拿着团组织的红旗在馆门口合影留念,也算做是完成了一件红色学习了。

再沿着中山路向南几百步向左,拐进一个巷子,名为承天巷,正是通往承天禅寺的小路,路两边依旧有不少古迹与遗址。黄氏故居,是清朝中期的封疆大吏四川总督黄宗汉的家族故居,大司马的碑匾尤为瞩目。说来可惜,倒是这两百年的故居保存了下来,而合肥晚清民国时期李鸿章段祺瑞的故居反而是荡然无存。

从承天巷出来,越过百源路,便是承天寺的西门,百源路因为地处在泉州百源川池的西畔而得名,两边高大的梧桐树成荫,初春阳光从叶缝中撒下来,来往的骑车人穿梭在光线里显得格外好看。尽管相隔并不算远,但承天寺的人流明显比周围热门景区少了许多,安静得可以让我听见自己的耳鸣,院落显得格外雅致,清新得有些像日式寺庙,即使是寺门外的告示牌上用毛笔手写的“下午五时以后禁止游客入寺”也格外好看,让人讨厌不起来,甚至院墙外晾晒的五彩斑斓的拖把都让人忍不住掏出相机。而大雄宝殿上“闽南甲刹”的牌匾也同样映衬着寺庙低调之外的实力。与开元寺一样,承天寺也曾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修行过的地方,都记载着半世繁华半世僧与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对话。

正是傍晚的时光,夕阳照在庙宇的金墙上,不管是凭栏看着放生池里的乌龟,还是坐在石凳上喝水发呆,都是一件惬意舒服的事儿,庙堂上僧侣还在为人们祈福,将生辰用诵经的形式告诉佛主祈求庇佑,我安静地享受这一刻,正所谓一花一树一菩提,我暗自下定决心,倘若过两天下雨,一定要抽出一个下午来承天寺听雨。

西湖公园

小白与西湖

从承天寺出来,继续漫无目的地走着,端详着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大约已经走了两万步,本打算回酒店休息,但过马路时一辆小白车等红灯停在了我的前方。我做过些许攻略,知道小白车是泉州的一张旅游名片,是招手即停的那种旅游观光车,遂问可以上车吗,开车的是一个与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问我是要到哪里去,我着实有些懵,支吾得说不出来,我想去南门口,但是好像是反方向,索性跟她说,随便带我去哪里都好,最远可以到哪里不如带我去清源山吧,对方差点靠北就脱口而出,清源山哪里可以到,那带你去西湖公园吧。

我其实是在认真识别了快一分钟才听出来她说的是西湖公园而不是幸福公园,福建人的发音着实有些让人猜不透。西湖公园并不在大多数打卡游客的清单上,毕竟是个新建的人工湖泊,所以一路上我享受着专属旅游小巴的待遇,比起去年国庆节曾在淮南春申湖50元半小时的电动车,这种两元的观光车着实更让我喜欢。

我把最后的一段夕阳留给了西湖公园,坐在湖边歇脚,十七孔桥与二十四桥在这里对话,看着这座城市的人儿在湖边散步,南方的气候着实令人羡慕。登上湖中心岛屿的台阶是刺桐阁,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公园。从湖心岛穿过去到湖的东边,月色下的刺桐阁倒映在湖水中,美丽极了。

沿着泉山路一直向南又走了一千米,便又回到了古城的北门朝天门,北门街上终于有了些许饭馆,随机坐下吃了口晚饭。作为一个北方胃,每次来到南方总是对吃难以抉择,泉州的特色小吃面线糊总让人觉得清汤寡水,而我本身对海鲜又不大感冒,只好选一家煲仔盖浇饭来吃,相信不是我一个人会遇到这种问题,否则北门旁的那家东北一家人餐厅不会成为泉州美食榜上数一数二的店。晓说我去海滨城市吃盖码饭,简直是暴殄天物,我倒感觉十分自在。

北门街其实也就是中山北路,继续向南一路上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庙宇与古迹,土地庙、中山公园,我曾已经以为像耶路撒冷、西宁和北大年这种城市才是宗教信仰碰撞最为激烈的城市,而在这里能却能看到中西方的各种宗教在这里和谐共生。

如同一个平时打不起车的日本人到了中国可能会对出租车爱不释手一样,我对招手停的小白也难以掩饰自己的喜爱,尤其是在自己走了一天路实在走不动的情况下,小白仿佛是可以让我二倍速快速浏览这座城市街景的捷径,尤其是适合我这种独自旅行的人或是团队旅行的,而我上车后告诉小哥我是要去南门义全街,他说不一定来得及因为待会还要去北门接一个老年团的包车,我说你看着开吧,差不多就可以把我扔下来,而小哥则像是用送外卖的速度带着我从中山路里丝滑地游走,不出一会便将我准时送达到了酒店门口。

泉州是我见过最像日本的城市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效而低廉的公共交通,以及不是特别对胃口的餐饮。起初我曾担心,像小白这种公共交通的发达会不会挤占出租车的生存空间,后来想想,小白的空间大多是在鲤城区的古城内普通机动车无法通行的区域比如中山南路与西街附近,况且泉州市域面积广大,并不会有多大的冲突。

Day 2:如无聊就看海

泉州府文庙

武岳庙、清净寺与府文庙

武岳庙与我住的地方相距不远,虽然预报是晴天但清早起来天色并不太好,从天后路向北走,经过民权路见到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面线糊,点了一份面线糊加油条,16元却吃了个大饱,油条酥脆可口,也算是体验了泉州的本地美食了。

刚走出巷口就闻到对面通淮关岳庙格外热闹,已经到了合影留念的环节,原来是国内其他几家岳庙在搞联谊,接下来的节目是舞龙舞狮,小时候在农村还曾见过舞龙舞狮,但到了这个年代仿佛已然绝迹了,中原地区的许多传统习俗现在大多数都被闽粤南方地区所保留下来了。

通淮关岳庙是唯一禁止摄影并要求游客衣冠整洁才可进入的,也的确该如此,现在许多庙宇都被一些无良自媒体所玷污,关帝与岳王庙本是庄严肃穆的场所,立一些规矩理所应当。关岳庙并不大,几乎没有什么纵深,所以导致香客比肩接踵,连跪拜都得排队抢席位,可见香火之旺。

与关岳庙一墙之隔是锡兰侨民旧居,里面陈挂着一些古代下西洋时与斯里兰卡通商的史料,即使像我这样一个如此热爱历史地理的人,也对这些PPT提不起来什么兴趣。

清净寺同样位于涂门街上,与关岳庙相距不过百米,却是一座伊斯兰教建筑。

泉州清净寺(又名艾苏哈卜寺、圣友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重要见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寺院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占地约2184平方米,建筑风格融合了西亚伊斯兰传统与中国本土元素,现为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核心遗产点之一。

与其他历史文化景区不同的是,清净寺是所有泉州景区中唯一一个收费的,虽说只有3元,但总觉得这门票费会有一部分流向海外,让我感觉有资助哈马斯的成分。清净寺的整体非常小,占地面积不过两千平,而能参观的区域则更小,加之是阴天,所以既没什么可逛也拍不出来什么好看的照片(倘若是晴天,白墙蓝天相比也会非常好看),颇有一种“游园不值”的感觉。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可能我的确对伊斯兰教存在一些偏见,但伊斯兰教的建筑却十分考究,颇具中东美学的艺术价值,幸运的是,泉州乃至华东南区域穆斯林的数量只是极少数,且大多数都已经被汉化。

从清净寺出门再沿涂门街继续向西,便是泉州府文庙,在我的理解里,府文庙应该算是古代的城市中心了,这里是中国主流核心思想的精神圣地,即使是门前的广场也比前二者的总面积大得多。大门左右仍旧可以看到抗战时期留下的痕迹“一直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想必二战期间是被国民政府征用做军事指挥之地了,泉州的府文庙与曲阜、北京的文庙规模相近,但与别地文庙大多种植银杏树不同,泉州府文庙进门以后便是两棵近千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也是儒家文化入乡随俗落地生根的写照。

大榕树的枝条上挂满了红色许愿牌,墙面是每一个即将参加考试的人的心愿,不论是中考高考还是公务员和资格考试,金榜题名和上岸是不变的主题,泉州作为古时南方出产状元最多的区域,能够看出来十分重视教育,上下学时间到处是接送孩子的电瓶车,不大的鲤城区里每隔不远就是学校,也应该是唯一能与寺庙数量相匹敌的单位了。

文庙两侧的连廊边同样布置了内容丰富的展品,记载着泉州的盛世历史以及当下的遗迹分布与文物保护,并不亚于专业的博物馆。弟弟妹妹今年正直中考,我亦虔诚拜孔,祈求圣人能与他们理想的学校。

文庙的面积仅占总体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为“左庙右学”,东侧的建筑是“泉州教育史话”,顾名思义展厅里是泉州历朝历代的状元,门前游客不多,偶尔有几个头戴簪花的阿姨与他的专业跟拍摄影师与门口的石狮子合影。我暗自对晓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途径,也算是银发经济的一种形态。一只白鹭降落在庙前放生池边的石桥上,引得大家拍照。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与博物馆

三月十二日,是中山先生逝世整整百年纪念日,从中山路搭乘小白,前去中山公园吊念。中山公园只是一个小型的城市中心绿地广场,当中立着国父执着拐杖的雕像,雕像下方只有一束孤零零的鲜花,旁边便是泉州六中的运动场,正是中午学生下学的时间,偶尔有一两位学生从旁边停留驻足。

运动场边的长椅上,不少人躺在上面休憩,不由得感叹,虽说海峡两岸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中山路,中山先生亦被两岸当局尊为国父,但更多的是象征统战意义,一边是言不由衷,另一边是刻意回避。于是纵然是像中山先生这样的伟人,百年之后吊念之人也只寥寥无几,更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从中山公园没有直接去博物馆的公交车,依旧是坐车去西湖公园,晌午的西湖公园还有点晒,但恰好是将西湖的另半边走完。西湖公园外便属于丰泽区,大多属于新城,道路与建筑都变得宽大恢宏,泉州市的两个主要的博物馆泉州博物馆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都位于西湖的北面,但行政级别却大相径庭,泉州博物馆只是泉州文化局下面的正科级单位,属于地方性博物馆,陈列的也大多都是一般性文物,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则服务于海峡两岸,定位更高,属于仅次于故宫博物院的副厅级单位,两处博物馆内的内容其实并不算多,但占地面积却都十分庞大,泉州博物馆更加侧重本地的历史、方言与风土人情,而闽台缘博物馆则更加侧重于海峡两岸的文化统一与血浓于水。

或许本就在泉州城这座大博物馆里阅读了许多,大约花了一个小时逛完了泉州博物馆,又接着浏览两百米外的闽台缘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还配有安检措施,洗手间内也是一尘不染,足以看出级别差距。展出的海螺艺术品十分奇妙令人大开眼界,而德化白瓷烧制的玉漱公主则更是美轮美奂。

泉州湾跨海大桥

滨海公园

大约是两天在古城中对古迹有些审美疲劳,索性决定去海边,从博物馆出来,依旧是坐公交车,坐公交车好处是一边可以慢慢欣赏外面风景,一边在车上整理自己相机拍下的照片。直到下午三点才意识到午饭还没吃,随机在金帝花园下车吃了一份重庆小面,再转21路车去海边的泉州师范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离滨海公园还有一公里多,还是得继续步行,临近海边明显能够感觉到海风的气流与空气中的咸湿,在十字路口的小摊儿上买了一个泉州特色的炸鸡腿与鸡翅,好像并没有比别的地方的好吃多少。

泉州的海边尤其是滨海公园所在的地方恰好是城市北方的洛阳江与南方的晋江两条江水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而且并没有海滩,只有一望无尽的滩涂,远处是泉州湾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从石狮横跨泉州湾连接到惠安,沿着海边向北,有一段小型的沙地裸露在外面,便成了人们的乐园,年轻的女孩子们放下外套,在海边拍摄着属于她们自己的写真。

海边是离幸福很近的地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戴着渔夫帽一动不动在滩涂上捕鱼的小伙,牵着狗在绿地上奔跑的女孩,给闺蜜拍照时而摆出夸张造型的姑娘,坐在礁石上望着远处海港发呆的女人,各得所安。我也能感觉到快乐,那快乐是夕阳下的跨海大桥、是滩涂上吐着气泡的独臂红钳蟹、是在海岸旁守候猎物的白鹭、是远处淹没在晚霞里的航班,头顶的军机在天空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那是乌云过后的幸福线。

Day 3:洛阳亲友如相问

洛阳桥

洛阳桥与万安村

在旅程的第三天定下了回程的机票,因为感觉可能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逛了,洛阳桥本不在我的计划之内,但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还是想去看一下。在泉州旅行最好的一点就是,所有的景区全都是免费的,所以即使景区没有在预期之内,也不会有吃亏上当的感觉。

在酒店休息了快一个上午,临近晌午才姗姗出门,几天下来已经把泉州主城区内的几条主干道摸清得差不多了,坐307路到洛江交通局下车,正好再去感受一下位于泉州东北角的这个远郊区的市容市貌,洛江区的区域面积虽然很大,但市区建成区却很小,仅局限在洛江入海口的部分区域,左边是清源山右边是大海,地势较为狭长,人口也仅有20来万,相较于200万人口的晋江市与50万人口上下的鲤城区与丰泽区,体量明显偏小,发展也较为滞后。

中午的午饭恰好是在洛江区政府附近解决的,仍旧是一份香干肉丝盖浇饭,而隔壁桌3个女生应该是区政府内的科员,点了三个炒菜,期间一直在吐嘈自己的领导和同事,吵得我神经性耳鸣发作,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些羡慕她们的工作状态,即使与领导关系再差也不担心失业的问题。

饭毕妈从家里打来视频,问我去哪里鬼混了,我一边走路一边像个直播博主一样给我的老铁介绍着泉州的风土人情,洛江区政府到洛阳桥还有大约两公里左右路程,路上大多是新开的楼盘,于是妈说“这也不怎么样嘛”,我暗自苦笑,前几天我在景区的时候忘了给你视频了。妈听我说要去福建的时候,总是以为我是要去做诈骗了,儿行千里母担忧,不论是去新疆也好、广西也好,妈总是担心“那个地方人坏”,但我一个皖北匪城出来的,咋不知道还有哪个地儿的人比我们那儿还坏呢?

泉州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于1053年主持建造,历时6年完工。该桥横跨洛阳江入海口,全长约731米、宽4.5米,现存45座船形桥墩,首创“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三大工程技术:抛石筑堤分散压力、牡蛎胶结桥基、利用潮汐架设石板,均为当时世界领先的造桥智慧。作为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交通枢纽,洛阳桥推动了泉州造桥浪潮,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于2021年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桥身保留4尊宋代石将军、7座石塔及蔡襄《万安桥记》碑刻,南北两端分别有蔡襄祠和祭祀海神的昭惠庙。

对于一个非土木建筑专业的人来说,洛阳桥的参观价值好像并不是很大,桥上既没有石狮子,桥外的风景也显得很单调,洛阳桥上有几百米的地方是一个现在的水坝,已经将江水拦腰截住,所以下游的区域水量很少,河床都快要裸露在外面,偶尔有几只白鹭在水边觅食。桥中间岛屿上各色样的石碑记载着洛阳桥的来龙去脉,我在赣州也见过这样类似的用船搭起来的浮桥,而洛阳桥是石船做桥墩所搭起来的,桥墩上在用很多牡蛎加固,这是我为数不多能看出来的所以然了,尽管如此,还是有非常多的游客,尤其是北方的游客在桥上打卡,我告诉妈妈,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多出来走一走,看看她的同龄人都过得有多潇洒。

从洛阳桥的南岸走到北岸大约又是一两公里,午后的阳光有些炙热,过了江便是属于惠安县了,是一个尚未开发或者说开发尚不完善的村落,万安村。好像很少有参观洛阳桥的游客走到对岸,以至于对岸桥边的客栈都没有什么生意,而在村落里游走的人就更少了,偶尔只能看到几个骑行的中年人。穿过一个小巷子,名字十分好听名曰油花脚巷,只能容下一人通行,相子的中段有一口百年的古井,名曰福井,而在井旁甚至还有一个小土地庙,曰福井宫,福井是光绪年间建的,距今已经快有一个半世纪了,遥想到那时,甲午海战还没爆发,对岸的台湾还属于福建(台湾在两年之后从福建析出),时过境迁,只有这口老井还保留着初心。

郑成功公园

大坪山与云谷寺

从洛阳镇坐车回到洛江区交通局,再转来时的307路公交车到云谷山兜下车,往回步行一会儿便到了大坪山,大坪山隧道是《春色寄情人》里一处令人印象深刻的外景地,每当周雨彤内心出现纠葛的时候,便会出现在这个隧道里。大坪山隧道非常人性化,在有机动车通道的同时,也为电瓶车提供了一条隧道,因为隧道很长所以我觉得不适合步行。

我从来泉州的第一天,就想着哪一天的清晨去爬清源山,因为清源山在早上8点之前或晚上5点之后上山都是免费的,但是总因为前一天太累导致第二天起不来,索性便在下午来爬大坪山。大坪山的高度并不是很高,只有150米,却可以鸟瞰整个城市,在山顶有巨大的郑成功的铜像,即使是在山下的人行天桥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

我对爬山现在还是有一些胆怯的,去年爬宣城的敬亭山居然都要了老命,好在大坪山现在是郑成功公园,里面的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坡度并不算很陡,一路上可供游玩的也很多,不论是郑成功炮楼还是玻璃栈道,都做的比较讲究。爬到一半已经将身上携带的纯净水喝完,好在登顶不算很累,到了山顶忽然就能感觉到海风袭来,吹走了我的口渴。

人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谚语反映到我便是上山很容易因为有很多条路,但是下山并不确定走的是原来的那条正确的路,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从罗马回家就不知道是走哪一条路了。我本没有计划去山脚下的云谷寺,但还是误打误撞在下山的过程中走到了后山,又渴又累的我本想去庙里借口喝的,但想一想还是不必惊扰菩萨了,决定自力更生。

虽然云谷寺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朝,附近也曾经发掘到很多佛像,但现在的云谷寺看起来像是近些年刚刚复建的,而今的云谷寺周围山林环绕、空气清新、花草繁盛、鸟鸣清脆,的确是修行的好地方。

Day 4:生活在别处

芳草园

北滨江与芳草园

我住的地方在古城的南门,距离晋江最近的地方也不过一公里,总是想在某个夜晚像以前在南宁的邕江边一样散步,但已经习惯老年人作息的我每到晚上七八点钟便想躲回酒店里休息,完全没有夜生活——即使上次在长沙也是这样。

第四天没有什么确定的目标,天气也阴阴沉沉的,只是想在古城里散散步,第一天是经过天后路左转,第二天是右转,于是今天变成了沿着义全街直行,不过一公里便来到江滨大道,穿过金山旱闸便进入了晋江的湿地,也便是北滨江公园。枯水期的晋江江面并不宽阔,从地图上看甚至不及北边名不见经传的洛阳江的一半,江畔长满了芦苇荡,正是晌午时分,几千亩的公园里竟瞧不见几个人影,甚至连退休的老年人也没有,我的理解是一方面居住在老城区内的居民本身就少,另一方面是这座城市的人更加倾向于将时间放在做生意和工作上,而不会放在逛公园。

在滨江公园里孤独地晃悠了半个多小时,从另一座旱闸新华旱闸走出,出门右拐恰好遇见了一个展览馆,当央的用十分漂亮的字体书写的“泉州”二字吸引了我径直迈过门槛,国承非遗展览馆,一只黑白小花猫跑过来,紧接着又一只,然后说展览馆的女老板微笑着看着我。这好像是一家私人收藏性质的展览馆,起初看国字头以为是国企单位,但看了一眼藏品的价格让我将注意力专注在撸猫的身上,两只猫咪都十分可爱,忍不住会代入日本动画片里的Neko。而出门不过十几步,便又是一只纯黑色猫咪,躺在地上打滚撒娇,我喂了它一个盐焗味的卤蛋,它好像并不爱吃,我以为只有我不爱吃。

饥肠辘辘的走到了临漳门,曾经的军事关卡如今却是一个五岔路口,往日的雄姿早已经不再,当下的城门与北门的朝天门一样是在2002年原址复建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打磨我竟没有发觉到,难怪有人说“建一座城墙最好是两千年前,其次是现在”。可能是因为远离核心景区,这里也没有什么游客,而城门下还停着一辆比亚迪宋,更是煞了景致。

泉州临漳门是泉州古城七大城门之一,始建于南唐保大年间(约950年),由“晋江王”留从效主持修筑,原为罗城西门,历史上历经多次兴废,现存建筑为2002年按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规制复建,2003年竣工。城门位于鲤城区新门街、城西路、笋江路和江滨路交汇处,占地约23亩,城楼高24.3米,采用全木榫卯结构,以七间双层单檐歇山屋顶为特色,兼具闽南古建筑的燕尾脊、柳条窗等装饰细节,展现了传统营造技艺的精髓。其名称“临漳”源于古代泉州与漳州的历史关联及军事象征,护城河、吊桥遗址及天然破腹沟水系至今留存,兼具古代防御、水利与现代交通枢纽功能。如今,临漳门环岛融合绿地、古榕、老树等景观,成为市民休闲与城市文化地标,向北可眺望清源山,向南俯瞰展览城片区,是泉州“城水共生”历史文脉的鲜活见证。

从临漳门再折向东南回到新门街,走了很久才找到一家餐馆,是16元两荤两素的自助餐,其实也就相当于是盒饭,但这对于吃不惯南方菜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红烧肉、鸡心、番茄炒蛋与土豆丝,这样搭配我不得不称赞店主的良心。

再往前走,经过梨园古典剧院,看到其后的参天大树,那便是芳草园,芳草园作为施琅将军的私家园林,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没有什么知名度,惊叹“泉州人的嘴可真严呐”。我最偏爱的便是这样幽深安静的园林,午后也没有多少人,以至于我将相机放在石桌上玩起了自拍。坐在湖边休息,不一会儿时间便过去了一个多钟头,不禁感慨,这里难道不比扬州瘦西湖值得十倍!

泉州芳草园位于鲤城区新门街西段,原为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所建四季花园中的“春园”,以“春游芳草地”诗意布局,后荒废。1955年改建为青年乐园,1997年复建为古典式公众园林,面积达110亩。园内以自然林野为基调,保留龙眼林、棕榈园等乔木,设春草芳菲区、荷风藕香区及崇正书院等景点。标志性建筑“三洲芳草”牌坊与涵碧亭融合闽南传统技艺,护城河遗址则见证古城防御历史。如今,芳草园不仅是市民休闲胜地,更通过民俗活动(如春节寻宝挑战赛)与南音表演活化文化遗产,成为泉州“城水共生”文脉的鲜活载体。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海交馆与东湖

下午的天依旧阴沉沉的,本打算下午去晋江的计划于是搁置了,转而决定继续逛一逛室内的景点,泉州有许多家博物馆,即使我已经逛完了两家最主要的,但还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与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而我对于交通史的兴趣当然远大于华侨历史,于是决定去泉州海交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泉州历史最为悠久的博物馆,也是唯一一座市级国家一级博物馆,郭沫若在1962年为其题写了馆名,是中国首座以海外交通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海交馆并不大,毕竟现有的馆区也已经几乎与我同岁,而随着泉州博物馆与闽台缘博物馆的兴建,应该说是已经失去了再次乔迁新馆的可能。虽然不大,但里面的展品与内容却大多都是干货,比起当下不少博物馆追求科技和视觉效果,这样传统的博物馆更加返璞归真。而在海交馆的东边,则是泉州伊斯兰教陈列馆,最近展出的是“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的展。而在馆外的草地上,散落地停放着百来件伊斯兰教的棺盖,不时还有乌鸦与白鹭蹲在石棺上,画面十分诡异。

从海交馆出来往古城方向,便是东湖公园,与西湖公园不同,东湖公园是自古代晋江冲击而成的沼泽湖泊,而如今却是国家级重点公园,里面游客不多,大多是锻炼休息的本地居民,比起滨江公园他们仿佛更偏爱来传统的公园。

Day 5:旅一种很新的游

承天寺

复游承天寺

第五天的清早,天终于下起了小雨,决定下午换酒店去晋江,一来离机场比较近,二来还可以逛一逛五店市与梧林,我本计划傍晚再去试试的祥芝码头看一看,但这样的天气只好取消。

就如同第一天所说的那样,我的确选择了一个雨天复游承天寺,而在此之前,我去了通淮关岳庙后的古玩街,晓告诉我每逢周六会有“鬼市”交易。但可能由于早上的雨势过大,很多卖家都只将不怕雨淋的瓷器出摊,而鲜有书籍和其他藏品。

上一次去承天寺是从西边的侧门进入的,并没有走正门(我一直以为正门是在北边,所以出来的时候也向北去找正门所以扑了个空),而这一次我直接从通淮关坐车到承天寺门前下,经过寺前的巷子,终于一睹正门的风采。果然阴雨天的寺庙好像更有感觉,香烛在这潮湿的天气下显得更加清澈,雨滴落在香炉的铃铛上,能看到整座寺庙的倒影。透过香炉看大雄宝殿,正好可以将匾额与屋脊中央的宝塔收入取景器中。

自长沙后决定每到一个城市都会从当地买一款冰箱贴,于是从承天寺出来后又火急火燎地去了西街,早上出门匆忙忘记带纯净水,遂在西街斥4.5元巨资买了人生中第一杯蜜雪冰城柠檬水——不愧是我,当天晚上的3·15晚会蜜雪冰城柠檬水就被爆锤了。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

五店市与梧林

从义全街坐K602回到晋江,我住的酒店是在阳光夜市附近,距离五店市传统街区也并不远,步行大约10分钟,从晋江一中前的巷子穿过去,便是五店市传统街区,虽说是传统街区,但商业化气息已经十分浓厚,许多民宅都已经租给了品牌商家或者咖啡吧民宿,而在北边更是扩建了“五店市时尚街区”,我本就对闽南的这种南洋式建筑不太感兴趣,更何况这些建筑早已失去了烟火气,于是溜达了半个多小时便宣告杀青。

而梧林传统街区位于城郊,已经在石狮市的边缘,我厌倦了转公交车,毕竟我还是对天黑之前转晴并去祥芝码头看海抱有一丝希望(这种希望像极了一个股民在股票跌停的情况下还希望收盘前5分钟能拉个地天板),于是决定打车去。

虽然我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梧林似乎也能算做是一个大点儿的五店市,同样已经几乎没有人在里面居住了,稍微有名气的几栋楼也被一个短剧摄制组征用,导致我参观的时候也蹑手蹑脚,对了,短剧名叫《梧林外传》。

临走感慨好在自己只花了半天不到的时间来游览这些园子,也好在自己也没有去浔埔村,人不应该盲从而应该花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总得说来,五店市与梧林不值得花时间。

池店安踏工厂店

阳光夜市与安踏

当我入住酒店的时候我就兴奋得跟晓说,夜市就在我旁边,这下应该不用担心饿死了,这些天一直没怎么吃好,于是到了阳光夜市看什么都想吃。阳光夜市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多是一些在合肥都能吃到的东西,烤面筋、精武鸭脖、炒面、狼牙土豆,但这些垃圾食品却为我的精神与肉体补充了多巴胺。

接下来是坐车去安踏工厂店,据说是有低至两折的活动,尓后刷抖音又降低了预期,只是准备去碰碰运气,所以到晚上八点多才到,等到了才发现的确有不少2~4折的商品,买了四件卫衣一件外套,还为妈妈买了一双运动鞋,只要500不到。

后记

六日的泉州之行,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座千年古城以半城烟火、半城神佛的姿态,将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完美交织,为我的旅途镌刻下难以忘怀的印记。刺桐花开的季节,泉州如同一本未完的书。那些未探访的巷陌、未品尝的小吃、未听完的戏文,都在轻声召唤:下次重逢时,愿与你再话半城烟火,共赏满城花开。